炎热的星期天,特意赴一场,谈笑风声讲座会.....
讲题:咱们的生活,咱们的路志铭
主讲:杜忠全
简介:
杜忠全,槟城人,留台,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,曾为孝亲文化基金会学术主任、私院中文系讲师,现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送给=生,报章期刊传略作者,2005年获得星洲日报第八届花踪文学奖散文推荐奖,结集作品有《青年·人间·佛教》论文集(2006,马佛情佛教文摘杜)、《老槟城·老生活》(2008,大将)、《老槟城路志铭)(2009,大将)、《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》佛教学术专论(2009,法雨)等,2010年拟出版《我的老槟城》散文集、《老槟城·老童谣》及一管之见》文化评论专栏结集等。
后记:虽然不是槟城人,但之前翻阅过杜忠全的《老槟城路志铭:路名的故事》,形成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槟岛和乔治市的历史文化。刚来槟城工作的时候也对槟城中文路名感觉好奇,什么牛干冬汕头街车水路,怎么和官方的路名相差甚远。经过杜全忠的一番讲解之后,原来这些路名的由来是来自民间人们对某条街道的生活景象所命名,多数以福建话发音。
回家的时候爸爸把公公的笔记本拿给我看,陈旧的笔记本里,竟然发现了槟城路名的中英对照。
讲题:我们的语言民俗
主讲:李永球
简介:
马来西亚霹雳太平人,民间历史、民俗、文化田野工作者。作品:《移国—— 太平华裔历史人物集》2003《日本手——太平日据三年八个月)2006《字言字语》2007主持的记录片;《峇峇球》(Ah kew thne digger)2004<海盗与王船》(The Pirate And The Emperor’s Ship)2009。
后记:对李永球的认识,仅介于他在星洲日报的专栏,讲述华人风俗文化的点点滴滴。这次他主讲的是我们的语言民俗,来到南洋的华人如何把故乡语言混入本土文化,形成现在马来西亚华人独有的语言。当中有点幽默风趣地解释了我一直以来对本地福建话的疑惑,也因此买了他的《字言字语》,顺道问了一些问题了解他的背景。
活动:记录片分享:《峇峇球》(Ah Kew the digger)
曾参与影展:
意大利Junio国际电影展
阿塞拜疆Audio Visual电影展
2nd Golden Apricot Film Festival
后记:这是一部讲述李永球如何默默地付出,为太平小镇记录下一点一滴的历史。其实蛮惊讶的是一直以来他都是自己一个人在默默耕耘,碰钉子是难免的事,却没有打倒他不屈不挠的精神。他说,这是一份寂寞的工作呐。
其实这场讲座会和电影分享会,整个礼堂只有寥寥无几的听众,和下一场的摄影讲座形成强烈对比。也许像李永球所说的,现在的年轻人对娱乐运动科技了如指掌,却对历史文化一无所知。我心里在想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?
*******充实*******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